首页 > 实时讯息 >

博阅·文史丨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3 11:14:00    

作者丨侯林 侯环

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街僻巷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济南日报》推出《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稿件,2024年9月17日、20日,12月9日已见报稿件前三篇。

泺口名士集萃之一:进士街申氏家族

清代,因水运发达的缘故,泺口是济南商业与文化昌盛之地。其地经济繁荣,文人荟萃,科甲兴旺,非同一般。

清代,泺口称镇,镇上有进士街,足见其科第之盛。

这进士街是名不虚传的。首先,便有济南大儒周永年师尊申士秀在。

之一,申士秀:诗古文皆足成家,而经义之名尤著

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三》“申士秀传”等文献:

申士秀,字书升,年幼丧父。他精心侍奉母亲,以孝闻名。母亲死后,他设馆授徒,依靠舌耕自给。其后他进入县学,成为有廪膳补贴的廪生。有些游手好闲的人,常常以重贿拉拢廪膳生,编造虚假的学籍营私舞弊,士秀独不接受这种拉拢。此后,冒名顶替学籍的事情果然暴露,许多廪膳生受到严肃处理,大家方才佩服士秀的谨小慎微。

申士秀生而聪明颖异,然科举不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成进士,年已五十。初出做官之时,时年六十。官四川庆符、安、石泉三县知县,在官六载,清慎如一日,蜀人都能纪其政绩。戊戌年(1778年)病殁于任上,归葬于济南北郊赵家庄。其门人周永年为作墓表,称他:“诗古文皆足成家,而经义之名尤著”。申士秀著有《尚志轩文集》二卷,《诗集》一卷。

申士秀弟子除周永年外,尚有多位名流,如济南府的工部员外郎李士琛兄弟,齐河县进士郝允哲、举人郝允秀弟兄等。

申士秀有描绘自己书屋小留轩的诗作《小留轩歌》:小留轩,在何许,百花洲畔结茅宇。檐前朝飞鹊华云,窗外暮听明湖雨。轩中主人才且华,曾植河阳千树花。底事投闲坐冷署,釜中生鱼灶生蛙。主人笑谓颇不恶,泉香峰翠此间乐。有书万卷诗百篇,兴来且就轩中酌。(清刻本《国朝历下诗钞》)

文采飞扬,情真意切。

这说明,申士秀曾有茅宇(书屋)在百花洲上,柳风荷韵,临水听泉,风雅之至。

之二,棠棣并茂:申士秀之孙申依仁与申安仁

申士秀裔孙申依仁,字乐山,号镜岩。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道光元年(1821年),钦取孝廉方正,恩赐六品顶戴,文登县儒学教谕,兼署荣成县儒学教谕。俸满,保举分发甘肃,候补知县。

申依仁有弟安仁。学者马瑞辰在为申士秀《尚志轩文集》所作的序言中,说他在主讲泺源书院时,寻找申士秀后人,恰遇在泺源书院就学的申安仁,由安仁所言,他知道周永年曾受业于申士秀门下。他又得知,申士秀文稿极富,但半为他人所窃取。为此,申安仁到处搜集祖父申士秀之遗文,使其成帙。

之三,曾孙申天骐:道光年举人

申士秀曾孙、申依仁之子申天骐(1825—?)字冀亭,号雨艇。济南府学生员。曾从师陈宽、叶圭书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官山东蒲台县教谕。

高都司巷,贾氏三杰

今泉城路西段路北,有街名高都司巷。相传旧时有一位姓高的“都司”住在此街,故名。明崇祯《历城县志·建置》有:“高都司巷,太平寺街东。”由此可知,若有“都司”存在,亦当在明代或之前。其实,高都司巷除了难以核实的“高都司”之外,不乏名流雅士,如清代道光年间的“贾氏三杰”。

之一,贾辉山:“济南四英”早知名,做官人称“贾包公”

据清代济南名士王贤仪《家言随记》记载,清代道光年间,济南府的历城县、章丘县出了四位文章出色的英杰之士,人们称他们“济南四英”。这四英之一,便是高都司巷的贾辉山贾丹生(贾辉山“少与同邑彭以竺、李蒙泉、章丘焦友麟文章争胜,为‘济南四英’”。见《家言随记》卷四“梓桑敬止”)

现将“济南四英”介绍如下:

彭以竺(1798—?),字笃之,号雪嵋。历城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顺天乡试举人,十六年殿试二甲第四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知县,选授江苏如皋县。仕至江南同知,卒于官。

李蒙泉,字麓源。历城人。道光十四年山东乡试举人,二十年进士,官江苏吴县知县。

焦友麟,字子恭,号铁珊,又号笠泉。章丘人。道光十三年殿试二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山西学政。著有《鉴舫诗存》。

最后,我们来看贾辉山。

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与《家言随记》之“贾辉山传”:

贾辉山,字丹生。后改名贾镇。道光八年(1828年)山东乡试第九名举人,乙未(1835年)大挑(清朝乾隆年间制定下的一种科考制度,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有较宽的出路,名为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江南,历署江南沛县、睢宁、丰县知县,曾经两任邳州知州,施政以严明著称,人呼为“贾包公”。除此之外,贾辉山对于应试的“制艺”文章有独特深入的研究,“得其传者,掇科第如穿杨。”

之二,仲山父子双进士,元涛更有干济才

清宣统《固原州志十二卷》官师志二“贾元涛传”

辉山有弟曰仲山,仲山有子曰元涛,父子俩皆为进士高第。

贾仲山(1809—?),字次樊,号崧生。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十五年殿试二甲进士,官主事。后升兵部员外郎。

仲山之子贾元涛,字松埏。咸丰八年(1858年)山东乡试第十五名举人,咸丰十年殿试二甲进士,官甘肃固原、皋兰县知县,固原知州等。

据清光绪《甘肃新通志100卷》卷五十九“贾元涛传”、清宣统《固原州志十二卷·官师志二》“贾元涛传”等文献资料:

贾元涛,山东进士,同治六年(1867年)官固原知县,同治九年升固原知州,他材优干济,部下十分敬畏服膺他的才能。其时当地有匪徒,贾元涛集合城乡汉民,筹办保甲团防,使得匪徒不能得逞。然而,兵备道万金镛却与他不和,贾元涛因此辞职回了原籍。之后,匪徒气焰嚣张,老百姓遭受莫大浩劫。人们对于贾元涛离职而去,深深惋惜,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得到一个好的县、府的地方长官胜过十万军队呀”!这便是对于贾公元涛的评价。

又据清光绪《甘肃新通志100卷》卷六十一、民国《临泽县志三卷》卷三“贾元涛传”:

光绪三年(1877年),贾元涛担任抚彝(后改为临泽)通判。当时,正值战乱之后,元气未复,老百姓流离失所,贾元涛为他们散放籽种,筹买牛只,振兴水利,劝课农桑,使得老百姓生活恢复正常状态。这时,当地又遭遇蝗灾,飞蝗四起,遮天蔽日,然而,唯独抚彝未受灾害,人们都以为是贾公的贤明所带来的。

布政司大街的“张总宪”

明清时,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是条显赫、繁华的街道,“老济南”多称其为“大布政司街”,而与之毗邻的省府东街与省府西街,则称为“小布政司街”。因为布政司大街是“掌一省之政”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所在地的缘故,在此街居住的多豪门显宦。清光绪年间,官居都察院左都御史、人称“张总宪”的张英麟便在此街居住。

省府前街(原布政司大街)

都察院,是明清位高权重的中央部门。它执掌纠察全国百官之善恶与政治得失。其最高长官为左都御史。

之一,张英麟家世略考

据宣统《山东通志》卷百七十《人物 国朝济南府》“张奇洁传”:

张英麟曾祖父张奇洁,字秋亭。世居历城西乡东红庙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武举人,历任淄川、招远汎千总梁山营都司,他身长八尺,膂力绝伦,十分健壮,而性情却温厚善良,恭敬俭让,好行仁德之事,赢得士卒爱戴,家乡的人们都称他“善人”。

张奇洁的儿子即张英麟的祖父张嘉谟,字受深。学习并且精通中医,以治病救命为宗旨。他对继母十分孝敬,与异母弟弟相互友爱,人们对他没有任何的非议之言。

张嘉谟的长子张经,字书堂。小时候读书应童子试,未能录取,因为家贫而改经商,使得家庭生计逐渐丰裕起来。他性情严正刚毅,遇到事情能果断处置,治家整肃有方,待人宽厚,喜欢接济他人,亲友有求者,无不立刻应允,做了好事,从来闭口不言。

张经的长子张文麟,太学生,不幸早卒;次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张英麟。

之二,升官事小,母病事大

据《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一》“张英麟传”、章梫《都察院都御史张公墓志铭》(见《清代碑传合集·碑传集三编》卷七)、民国《奉天通志》卷一百四十一“张英麟传”、张英麟会试朱卷等文献资料:

张英麟(1838—1925),字振卿,号枕清,一号菊坪。他曾受业于内兄孙官云以及嵇文骏、花寿山、徐树铭、匡源诸名流,是济南书院、泺源书院之生员。清咸丰八年(1858年)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殿试二甲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七年散馆授编修之职。

张英麟的超越之举发生在同治十三年。

这一年春天,张英麟奉旨在弘德殿任行走。然而,他刚刚进入皇宫值班供职,马上就请假回济南省亲,因为听说母亲得了重病。

弘德殿行走不是一般的职务,那不仅是皇帝的亲信,而且是老师。而编修身份的张英麟得到这样的任命,更是世间少有的特殊情况。如果换成别人,肯定会震撼于这样尊崇的任命而舍不得离去。而张英麟则义无反顾,他思念母亲,以孝亲为上,因而立即归家照料娘亲。

张英麟回到济南,母亲病势逐渐加重,张英麟“躬侍汤药,衣不解带者月余”。尽到子女孝亲最后的心愿与责任。

之三,立朝四十余年,英风凛然

章梫在《都察院都御史张公墓志铭》中,曾经这样谈到张英麟的立朝风范:

公立朝四十余年,外和易,无不容;内则耿介,有不可夺之节;升沉得失,绝不置怀。

光绪元年(1875年)后,张英麟以主考官的身份主持福建、云南两省的乡试,不久升迁任祭酒,充经筵讲官。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以詹事的身份任奉天府丞兼学政。奉天民风朴实,张英麟以奖励为主,使得此地学风兴起,同时,他对于士子严加衡校,多取绩学之士。

其后,张英麟晋内阁学士,奉天、顺天学政,擢吏部侍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主持完通州乡试回京,时两宫太后西逃,百官迁避,张英麟独守学政关防不避。次年,他奉诏赴西安,冒死上书慈禧厉行节俭,险遭杀头之祸。

慈禧太后回京后,议变法,张英麟主张祖宗法制只可整饬,不可匆忙改变。此乃历史之局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英麟充任会试副总裁,主持河南考试,录取博学多才之人。三十四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其时,有御史江春霖上疏弹劾权贵,被罢免职务,张英麟率领都察院全体成员上疏挽留,展示言官们坚持正义的不屈风姿。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下后,张英麟辞官回乡。1915年后,与毛承霖等人赓续中断多年的《山东通志》《续修历城县志》撰写,任通志总校和县志监修,使两志得以告竣。这是张英麟对于家乡历史文化的莫大贡献。

张英麟文集未见著录。宣统《聊城县志》卷十二载其《翰林院侍讲学士杨公墓志铭》,民国《定陶县志》卷二十一载其《献宸王先生八秩寿序》,民国《冠县志》卷九载其《重修文庙碑记》。

张英麟著有《南扶山房诗抄》,乃是他官奉天学政时所作的诗,为1925年济南新华印字馆石印本,山东省图书馆有藏。

张英麟不但是一位高官兼学者、诗人,还是知名的藏书家。现代济南已故著名藏书家张景栻先生在《山东藏书家史略·序》(王绍曾、沙嘉孙著,齐鲁书社2017年版)中说:

四十年来,济南藏书者多大称论斤鬻于丁家崖街故纸贩。书贾亦有前往选购者,往往得善本,唯多零帙残篇,以其多不肯解捆也。故家藏书散出者如邑人张振卿英麟,家布政司大街路东,同治乙丑进士,官都御史。其藏书后人以每斤五分出售于纸贩,不下万斤。贡贾世卿增其值以二角收购,所救出者不少。其书多清人文集,至可惜也!

王德容:鹊华桥街的“神仙中人”

今所谓大明湖路,乃是旧时的多条街巷组合而成,如鹊华桥两侧之鹊华桥东街与鹊华桥西街,以及东西钟楼寺街、贡院后街等等。清代乾隆后期至道光年间,在鹊华桥东,居住着济南名士王德容,其人品学养、道德文章,足为世间楷模。

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三》“王德容传”:

王德容(1781—?),字体涵,号秋桥。清代济南府历城县人。诸生。因考场失利,遂结庐大明湖鹊华桥东,教授生徒,不事进取,游其门者,多知名士。他曾与周乐、马国翰、谢焜、何邻泉、李纬等联为诗社“鸥社”。性耽山水,工吟咏,晚年受知于山东学使刘绎(字瞻岩,道光十七年任)。诗以真朴为宗。著有《秋桥诗选》《秋桥诗续选》等。

之一,孝行卓著,忠厚传扬

王德容至为难得的,首先是一大孝之人。

据王德容之子王化起乡试朱卷等,王德容原住地为山东蓬莱县,其生父王元,字乾初。未满二十岁,王德容过继给济南的从叔王延龄。王德容来济后,侍奉继祖父母及父母无微不至。而他又十分想念生父、生母,每二三年便回蓬莱归省,往来跋涉,不辞艰辛。

王德容的名声还在于他为人忠厚善良。王德容有朋友李绍庭不幸去世,妻子年轻,遗下三个孤儿,无以为生。王德容先是四处奔走乞求朋友集聚钱财相助,使其妻儿不至冻馁。又将其大儿领到自己家中,亲自教授,一切饮食、启迪,如同亲生孩子一般对待。十余年后,孩子得以自立并进入学宫,王德容则作诗勉励他,并让他回到自己家里。

周乐说,王德容生平做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之二,良师尊,真诗人,美男子

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济南提到崔云辉崔倬人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醇儒兼良师。济南名士周乐、马国翰、余正酉、乔岳、王德容,皆其门生。而在教授生徒上,他最好的继承人则为王德容。马国翰称,王德容“结庐鹊华桥畔,生徒从游者岁常数十人,列座彬彬,多济南知名士”。由此可见王德容开馆鹊华及弟子之盛况。

自然,这里的关键是他的学养与能力。

要谈王德容的诗作特征,我们且看王德容的夫子自道:

尝谓诗也者,肖心以出,斯见至情;冲口而来,方为天籁。否则吟髭捻断,竟日推敲,稿腹扪成,数朝组织,而至镂红刻翠,面目无真,搓粉揉香,性灵全失者,固不足尚矣。(《秋桥诗选自序》)

好友周乐论其诗曰:

佳章名句,甚多至味,其思亲、诔师、勉友诸作,根心吐词,真朴悱恻,乃叹为真诗人手笔,并知其享年有自也。

说得最到位的当数马国翰:

一曰多本色本分语,不事雕绘而清辞丽句往往从真性情中流溢而出,渊然以古,割然以清,非世之模山范水所可同日语者。二曰坦率真挚,语无雕饰,非品格之高,性情之厚,不能道出。昔钟嵘品谢康乐诗,如初日芙蓉,天然可爱,盖别有会于深微之际者,岂尽关山水方滋乎……

而谈到王德容诗作的源流,诗家李图通过他与周乐的对照,认为:

二南(即周乐)之诗激宕豪迈,有苏陆风格,其源盖出于杜韩;体涵清粹和适,与林和靖、谢皋羽相近,其源出于摩诘、太祝门径。虽若不同,而其感物写怀、悠然自得皆能奉倬人先生之教,以成一家言者也。

诗作的另一根源,乃是诗人个人的修养与情感。如济南名士花寿山所论:

秋桥为人,屏嗜欲,甘淡泊,敦友于,重交谊,萧然怡然,吾乡群推为长者,今读其诗,声情气味逼肖其人,无一语缘饰,能自写其性情者也。

最后是王德容的美男风度,而且,越老,他越是风度翩翩,令人羡慕不已。

周乐:“路遇一叟,白髯,长尺余而疏,手拈之,徐步行,潇洒若神仙中人。比前审视,则同学友体涵子也。”马国翰:“每雅集时,秋桥长髯如银丝,轩轩霞举,共目为神仙中人云。”

济南名士、诗人何邻泉有题词写王德容:诗人家傍百花洲,风雅今之王子猷。年届六旬神矍铄,吟成七字格清遒。故乡远望东溟月,新社闲盟北渚鸥。著就一编排甲乙,先生名欲占千秋。

会生活,讲情趣,乃是王德容的生命特征。他的日常,乃是审美的诗意的生存。周乐说他门前为百花洲,闲暇常常负手散步其旁,悠然自得地观看荷芰扶疏,以及湖心亭舍掩映于芦蔁之间的美景,兴致一来,他便拏舟前往。有时则竹笠芒屦,偕二三友人出游玉函、龙洞、鹊华诸山,临风吟眺。

之三,王德容审美诗歌举隅

王德容日日徘徊济南山水中,一丘一壑,讴吟上下,留下了济南山水的最美记忆与精神收藏。

笔者试举几例:

其一,《游朗园》:朗园数亩纳泉流,万卷书藏百尺楼。桥外雨蕉遮屋碧,池边风竹对亭修。当年杖履观鱼地,此日埙篪听鹿秋谓主人周云坡子完昆仲。从古地灵人自杰,林塘况复最清幽。

“万卷书藏百尺楼”。笔者早已指出,此诗为周永年藉书园圆满建成的铁证之一,而且诗中有藉书园的规模与详情:百尺之楼,藏万卷书。

其二,《春日斋居杂咏(四首)》之一:水底鹊华影倒悬,银塘似镜静沦涟。佛山亦是吾家客,隔郭常来茅舍间。济南的“佛山倒影”,不独在大明湖中,老百姓的家里也有的呀。此诗写老百姓家中泉池的佛山倒影,堪称妙绝,且填补几无人知的一项空白。

其三,《游趵突泉》:澄清湍激涤尘氛,趵突同来日未曛。好是泉声知恋客,送人归去远犹闻。

你看这趵突泉水,真是如同有感情的人类一般,它的依依深情多么动人,单是那送客的泉声,到了远处依然清晰可闻呢。

一首首,总是那么亲切感人,毕竟出自咱济南老乡的大脑与心跳。

之四,化起、化醇:王德容的两个儿子

其一,举人王化起:未及中年,埋玉地下,殊堪惋惜。

王德容之子王化起与王化醇,乃王德容一手培养而成。

王化起(1803—?)字基之,号云圃,又号芸谱。道光十七年(1837年)山东乡试举人。著有《佩韦轩诗草》。余正酉《国朝山左诗汇钞》卷二十五有余氏亲撰的王化起小传:

基之为同门王秋桥令嗣。程月川中丞延余主景贤书院,修废举堕,捐置膏火,余命基之书其事于石。时年甫逾冠,书法秀劲,已具欧、褚风格。乃未及中年,埋玉地下,殊堪惋惜。诗稿散轶,检存一首,腹悲曷能自已。

我们来看王化起这首题为《夜行》的诗作:

村远无灯火,逢歧路易迷。林风响振北,山月影沉西。僻径行人恐,荒丘怪鸟啼。浩歌资胆壮,偃蹇任驴蹄。

苍凉、孤寂之感,令人觉有冷气逼来。

其二:书画双绝王化醇。

王化醇,字缊之,贡生。官汶上县教谕。以画梅著称。书法亦卓然成家。著有《香雪吟馆诗存》《咏梅杂诗》若干卷。

应该指出,王氏兄弟的书画才能,尤其是画艺,是继承乃父的才艺而来,王德容不但是学者、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造诣的画家。当年,他曾居住在圣水泉(今城南胤嗣泉)畔,以此为背景创作名画《泉窗茗社图》,描绘他在泉畔风雅的生存状态,一时,济南诸名士如何邻泉、郑云龙等纷纷为其作题图诗。(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陈炜敏整理)

相关文章
“人对了,一切才对!”陈思诚重返乐陵,感受山东热情 知识产权看山东|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山东活动 走进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定了!山东这些假期全延长! 济南都市圈六市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协议,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山东(济南)分会场活动启动 山东三联家电&海尔空调焕新中国行暨安睡新风空调首发上市启幕 乙二醇商品报价动态(2025-04-20) 四方联建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因未与山东广电网络续约,莱芜暂停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有线电视服务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