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文学报好书榜:在世界之外,更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1 17:55:00



春意回暖的三月,带来新的期待,对于阅读而言也是如此。本月推荐的十本新作,有着辽阔深远的视野,漂浮太空遥望蓝色家园,微观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在平凡生活里发现生趣......就像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说,站在更远的地方,它们是无形的音乐,饱含积极的声音。
推荐人:李凌俊 傅小平 何晶 郑周明 袁欢
虚 构
《惊鸿》

范迁/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画家出身的小说家”,金宇澄给范迁的形容应当说是非常精准了。随之而来的阅读感受是,这本小说空间从烟雨蒙蒙的长江三角洲,到巴黎楼顶间的简陋画室,读者跟随主人公们游荡在巴黎街头,“巴黎的记忆是连续的,鲜活的,穿过世纪而来,如梦又如幻。”这群追逐艺术梦想的年轻人勇气可嘉,他们大胆地去爱,肆意地去生活。而范国粹又是其中最为坚守的一位,他所醉心的艺术是一生的事业,甚至他生前也未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就,可是那种纯粹是极为珍贵的。如果你读到最后他写给心爱之人的信,你一定能再次感受到赤子之心,爱情与艺术是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误解与仇恨又如冰雪般凝结又消融,那短短的、灿烂绽放的一刹那,一刹那中的缘起缘落,原来都是属于人生的回音。
《轨道》

[英] 萨曼莎·哈维/著
林庆新/译
中译出版社
一座空间站每天绕地球轨道16圈,每天欣赏16次日出日落,每天也经过不同国家的地理风貌,这就是2024年布克奖获奖作品《轨道》带来的美感冲击。跟随六名宇航员的太空工作,我们得以转换视角,看见一颗久违的孤独星球,而来自不同国家的主角们,原本强烈的文化性格,也因共同面对唯一的“家园”而变得彼此理解融合起来。这是一本很薄的小说,甚至分不清虚构与非虚构的界线,但它足够对当今冲突不断的全球现实给予一些反思,最后,作家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面向全人类的疑问,“在这个新的太空旅行时代,我们该如何书写人类的未来?”
《沪上烟火》

大姑娘/著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小说似温柔的长镜头,不急不缓地带出林、潘两个沪上人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命运纠缠,一部市井版的“傲慢与偏见”。世事在更迭,回城知青、留在上海的兄弟姐妹、等待分配工作的社会青年、踏准时代步伐挖到第一桶金的商人……每个人都在时代变革中浮沉、拼搏,有着各自的踌躇与坚定、算计与牺牲,也在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安稳和爱。小说也是1980年代上海弄堂的风情画卷,活色生香的衣食住行书写背后,人物“迎难而上,一切向前看,勿要回头”的生活态度,也是这座城市的坚韧底色的鲜活体现。
《平原》

[澳大利亚]杰拉尔德·默南/著
陈正宇/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二十年前,在初抵平原之时,我睁大了眼睛。我在平原景色的表象下寻找一切似乎暗含深意之物。”小说的开篇即点明小说的主体情节,作为电影制作人的主人公只身来到澳大利亚内陆平原,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其本质的电影。出版于1982的《平原》是默南的“母题之作”,“平原”是他用一生来书写的隐喻,而作为电影制作人的“我”或许正是作家的某种象征,长期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小三角”的默南,以自我的凝视探究澳大利亚的内部本质。平原看似“平坦、荒芜、令人却步”,然而越深入,越发现其内部的繁复与斑斓甚至光怪陆离,在历史文化与神话寓言建构起的迷宫之后,平原的本质究竟为何,或许无比接近却始终无法触摸。或许也因为,平原也正是默南内心风景的象征,他存在于在隐匿与呈现之间,如他所说的,“我的小说是我的内心写照。我不会试图让读者相信我的作品向他们展示了现实世界,无论它是什么。我的书是以我内心的风景为背景的。”
《黄色墙纸》

[美]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著
叶紫/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一个作家,能不为流行的创作模式拘囿,从而有独出机杼的创造,是可敬可佩的;她的创作,放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读着依然有前卫之感,是让人惊叹的。被称为“女性主义开拓者”的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便是这样一位独特的作家。体现在短篇小说集《黄色墙纸》里,如作家张秋子所说,她不写剧院、教堂、酒馆等繁华空间,也不写艺术家、交际花与银行家等显赫人物,仅凭写“家”,或者“家”的延伸,如荒僻的老宅、狭小的闺房等,便在“家”的小小巢穴里,上演一出出由核心矛盾推动的巨大革命,也诚可谓“以小写大”的典范。
非 虚 构
《废墟与狗》

王彬彬/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吃肉》《队长》《奇书》《公私》《真相》《废墟与狗》……散文集中收录了王彬彬近几年创作的11篇散文,由这几个篇目名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回忆与现实交织、记述与思考糅合的文本。关于这几年怎么“忽然写起散文来”,最初的缘起正是那“废墟与狗”,作者散步途中偶然走进一片拆迁遗留的废墟,偶遇一群被主人遗弃的狗,触发感受:“必须依附人才能活,狗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进而为文,此后思绪又回溯到自己的童年与成长时代,审视自身,也感悟世界。作为批评家的王彬彬为人所熟知,散文中的他文字更为平实,但思想的力量未有稍减,语言表达的干净、准确、富有韵味一向是其所求,以文字发现和探索人性本质是其一贯的坚持,这些在这本集子中皆可一窥。
《我家》

闫红/著
小马BOOK·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一本小书,作者以冷峻又慈悲的目光回望自己的家乡和家族,以非虚构的写作呈现一个个普通人不完美的人生,没有猎奇,没有戏剧化的情节,也没有适合网络传播的金句,她带着审视和理解,书写他们的不幸,也触达他们的成长——带着原生家庭的脚镣沉重起步,在世事纷争中对抗爱的缺失,提高自身的认知,最终达到人格的健全。在作者质朴的书写中,重新定义了“家”之于我们的意义,如书中所言:“没有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但这并不妨碍家成为我们精神的归宿。”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杨斌/著
火与风·中信出版社
电影《哪吒2》仍然在上映和创造票房新纪录的热潮中,巧合的是来自历史学家杨斌的这部着眼全球史的作品中,首章便是追溯哪吒形象的起源。不少人或许知道哪吒形象来自于佛教、道教的信仰结合,却难以像历史考据那样梳理出,哪吒最初的形象可以远追古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形象,经由佛教东传入华后,逐渐从勇猛异常的护法神变成了白净灵动的道家仙童,融入中国文化,其驱疫保宁的民间祈福也能在华南诸多哪吒庙里有所体现。而具有复活功能的莲花形象则被考据和古埃及文明里的莲花崇拜有所关联。
哪吒的历史故事就这样掀开了全球史的研究方法,在后面的“八炷香”里,作者更涉猎了商周时期中原海贝的由来、马尔代夫海贝与江南财富的关系、沉船与唐宋之际横跨亚欧非的海上贸易往事、坦博拉火山爆发对明清易代的影响等等,可以说角度特别,视野宏阔。正如中国发明的火药、造纸印刷术乃至体育游戏蹴鞠等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等符号也是多种文明流动互鉴的案例,带着全球史的眼光,或许更能平等尊重各种文明成就,期许和合之美,美美与共。
《就是要活得生动》

[日] 黑柳彻子/著
贾超/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如果真的存在一种所谓“地铁读物”,专门指通勤途中可以轻松阅读的书,那黑柳彻子这本散文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她38岁时赴美留学,39岁成为日本第一位女性新闻主持人。步入40岁,代表性电视节目《彻子的房间》开播。快50岁时,《窗边的小豆豆》出版。90岁,依然活跃于电视上。她的人生的重要事业开启于40岁,年龄于她而言,确实只是数字。书里记录了很多可爱的小细节,没有遗传父母的好面容,她说率真比漂亮重要;回忆自己第一次到上海看世博会,接触新事物的喜悦;在她的人生里,只要决定做的事情就永远不会觉得腻,但她又说可以反复做一件事,并不代表习惯这样的人生;“无聊”在她的生活里似乎从未出现,总是充满活力,元气满满;她始终保持好奇心,为了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我就是我!”读这些轻盈的文字,神奇的是它能让人瞬间积蓄起力量,去热烈地生活。
《在世界尽头相遇:伊伯特对话赫尔佐格》

[美]罗杰·伊伯特、[德]维尔纳·赫尔佐格/著
李尚/译
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为世界知名的影评人,伊伯特对大导演赫尔佐格的研究不可谓不深入。在他所著的《伟大的电影》系列里,他选了赫尔佐格的六部电影,他还为这位大导演的近二十部电影写过影评。更不用说,他们之间有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对谈,也因此,才有了这场“世界尽头的相遇”。如有网友所言,体现在这部对谈录中,大导演并不为口碑而迎合,而是能恰如其分地直接给出拒绝或反驳,影评人也并不全然是赞美,但能发现独属作者的魅力,这一场场对谈,传递的恰是伊伯特在评论赫尔佐格电影作品时所说的至为稀缺的“如此一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