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邂逅解锁包头AB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0:13:00
当现代化大工业与非遗工坊并存,当草原与黄河握手,包头这座北方城市“冷峻外壳”下的炽热灵魂慢慢迸发,“草原钢城”也有着刚柔并济的独特气质。
四月的包头,春寒尚未褪尽,19位抖音达人已踏上解锁包头文化基因的新征程。在“这里是北疆 活力内蒙古”2025全网互动传播活动包头站行程中,抖音达人团穿梭于工业遗迹、草原腹地、非遗工坊与黄河之畔,以镜头捕捉了这座北方城市“冷峻外壳”下的炽热灵魂。
这场早春时节的邂逅,让“草原钢城”完成了一次惊艳的文化自述。
当清晨的薄雾还萦绕在赛汗塔拉的芦苇荡,一群举着云台与相机的年轻人已经在尚未返青的枯黄草地上开始了各自的创作,大家沉浸于独具特色的天然草原和湿地景观。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赛汗塔拉的美景,表达着对城中草原的喜爱:“初春的草原原来也这么美!”
马群踏着晨雾悠然踱步的画面被博主们的摄像机定格,航拍视角下,钢铁厂房的冷峻线条与草原的柔软曲线在天地间交织,这种“把自然装进城市心脏”的规划智慧,让“包头的CBD藏着整片草原”成为大家的热门话题。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在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达人团一行时而驻足观赏、时而打卡留念,感叹九曲黄河的鬼斧神工的同时,沉浸式体验了包头黄河文化和绿色发展的各个方面。站在岸堤上,青绿的黄河水已然消融,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博主“@乃今来啦”感慨地说:“我第一次见到这么清澈的黄河,可想而知这里的生态治理一定花了不少工夫,为包头点赞!”
穿过黄河的涛声,东达山非遗街区的匠人们正在完成一场传统与潮流的“破壁”实验,皮雕艺人用激光雕刻机在皮革上复刻蒙古纹样,马头琴演奏者将电子音乐融入古老曲调,烫画传承人把艺术“大世界”融入“小葫芦”;雕塑匠人的艺术空间里藏着诸多奇思妙想……
拥有千万粉丝的抖音博主“@焦绿儿”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来体验葫芦烫画,经过勾、勒、点、染等手法,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彩,她兴奋地表示:“谁说非遗一定要待在博物馆?在包头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居然藏着这么一个非遗世界!这里的匠人们正用创意给传统文化插上翅膀。”
这种创新精神在“包棉1958”得到更生动的诠释——深沉厚重的工业遗存邂逅新锐潮流文化,包棉1958文旅项目为包头文旅产业注入创新活力。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升级,复刻的废弃纺织厂房正上演着新旧时空的对话:机器人咖啡机的咖啡吧台上氤氲热气,穿着纺织工衣的“NPC”穿梭在工厂里,“多臂多梭织布机”还充斥着油墨的香气……文旅达人“@这把温莹”感叹:“工业遗产的活化,就像给城市装了台时光机。”
暮色降临时,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灯笼次第亮起。骑马、摔碗酒、相声、晋剧等轮番上演,给达人带来一个与众不同的夜晚。这条曾因时代变迁濒临消失的老街,如今因有效盘活“闲置资产”而焕发新生。知名主持人潮东说:“爱上一座城市首先得爱上她的精神内核,了解她的历史,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就是承载着包头历史的符号,包容天下,海纳百川,希望大家都来做客!”
达人们两天的密集探访中,让“草原钢城”撕下“固有标签”,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独特气质。
从模拟驾驶坦克到黄昏下骑马奔腾的奇幻体验,从触摸高射炮历史弹痕到聆听“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细腻回响,从复刻走西口驼队商帮的铜铃旧梦到解锁非遗匠心的纯粹热烈……这些碎片最终拼合成一个立体的包头。
正如同样参加这次活动的《甄嬛传》“富察贵人”扮演者赵秦所言:“如果让我用三个词形容包头,我想是:奔流、坚硬、繁衍。她是咆哮着向前发展的城市,她有很多的可能性,像‘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孩子们一样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果实。”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晓婷,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