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投资目标超900亿元!济南市国资委发布2025年工作要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5 16:52:00
3月4日,济南市国资委发布2025年度工作要点。今年,济南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资产总额力争达到1.24万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93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4.39亿元;年度投资900亿元以上。
对标一流
力争年底市属企业达标率超过80%
今年,济南市国资委将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秉承“1238”工作思路,深入落实《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强党建、抓改革、防风险、促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部任务。

今年,济南市属企业将实施对标一流攀登行动,奋力打好对标一流质效提升工程收官战,推动市属国有龙头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力争年底市属企业达标率超过80%,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特色企业达到40家左右。开展对标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和对标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推动市属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效益。
实施服务大局争先行动。推进项目建设提标扩量。按照“项目提升年”要求,抓好项目谋划储备、过程管理、要素供给、力量整合,组织市属企业精心谋划、储备一批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合作项目,推动市属企业与央企省企开展项目合作。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全力做好项目招引工作,年内新招引1亿元以上项目5个;推进招引项目入库纳统2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个。
纾困惠企帮扶
推动条件成熟的市属企业数据资产入表
实施纾困惠企帮扶行动。加大惠企助企力度。用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充实壮大国企改革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市属企业项目建设、应急保障、改革发展等。加快推进资产盘活。摸清市属企业资产底数,统筹管理与盘活工作,完成“两本账、一报告”。加快土地资产盘活,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建立市属企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工作协同机制,有效提高土地运营质效。指导国有企业全面梳理具有稳定现金流和可预测价值的资产,灵活运用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结构化融资工具,开展资产证券化工作,提升资产利用效率。总结现有试点经验,推动条件成熟的市属企业开展数据资产入表工作,制定数据资产管理规范,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放大。
实施深化改革提升行动。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战。对照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及任务配档表,对市属企业2024年度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开展专项督导,统筹推进2025年度改革任务落实,总结形成一批改革典型案例。做好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成情况评估工作,评估结果纳入正向激励考核。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市属企业董事会议事规则、经理层工作指引等制度。按要求指导市属企业完成监事会改革工作。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做好外部董事配备工作,多渠道吸纳储备外部董事人选,动态更新外部董事人才库。
科技创新赋能
市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4.39亿元
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充分发挥济南市属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济南市属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25年市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4.39亿元;市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重点企业达到5%。
创建高能级研发平台。鼓励市属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力争年底前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5家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
深化数字变革创新。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年内打造3—5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典型企业和项目。全面掌握市属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情况,加强精准督导指导,力争年底前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启动。
强化科技创新考核激励。推动科技型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允许符合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采取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形式,激发科研人员、技术骨干创新创造主动性。对“科改示范企业”、科研攻关团队等特殊事项采用工资总额单列方式。支持市属企业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创新等方面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在2025年年度考核中给予考核激励加分。
实施风险防控筑篱行动。加强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加强对市属企业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强化对重点经营指标的分析力度,探索分批次、分主题、分类别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持续做好财务月报数据统计工作。开展全市国有资产统计及市属企业财务决算工作,及时掌握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组织市属企业编制财务预算,强化预算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强化资产负债率管控,重点对城投公司债务、高利率债务等进行监测,将监督嵌入债务“借、用、管、还”全过程。完善债务风险处置机制。
人才战略强企
培养经营管理储备人才150名
实施人才战略强企行动。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实施青年企业家培养“薪火计划”、专业高管人才“英才计划”,做好优秀年轻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年底前培养储备人才150名左右。实施企业家领导力提升高层次培训工程,培养更多懂市场、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领导人员。
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培养锻炼懂工业、抓工业的市属企业工业人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落实人才引育政策。支持市属企业加大引才投入力度,市属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产生的人才专项投入成本,可视为当年实现利润。支持市属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人才团队,按规定给予特别激励,落实住房、医疗、户籍、子女教育等待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