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李贵龙:行走在峁梁沟壑间的记录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9 15:26:00    

“退休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尾声。我的退休生活与山野乡村、文化分不开。”近日,记者走进绥德县博物馆原副馆长李贵龙的住所。红色的大办公桌前,76岁的李贵龙翻着一摞摞资料,不时敲击键盘。


李贵龙经常深入古村古镇考察了解(资料照片)。


日前,李贵龙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04年离岗后,他全身心投入黄土民俗文化、非遗的采集、记录中,在黄土地上的峁梁沟壑间、偏僻的山村与古老的窑洞里,用笔与影像记录着这里发生的故事。


对非遗的情怀源于何处?李贵龙说:“用山石砌出窑洞院落,把不规整的石头雕刻成活灵活现的狮子,用一堆草木枝条就能编成席子、篮子……我对这些很熟悉,懂得这些手艺的珍贵。”


为了得到第一手考察资料,李贵龙背着相机、拿着笔记本,足迹遍布绥德339个行政村和周边县区的重点古遗址、古村落。


“每当看到窑洞建筑和上面的石雕、木雕等,我都如获至宝。对民居古建等,我会细致观察、刨根问底,详细记录、拍照留存。”李贵龙说,作为绥德县非遗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他与队友走村入户,对当地民间美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手工技艺等11类65个非遗项目进行普查记录。内容包括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分布区域、艺术形式、特征价值等。


采访民间艺人300余人,拍摄照片近2000张,撰写记录文稿7万余字……李贵龙与队友十几年如一日进行普查记录,为绥德县非遗项目申报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截至目前,绥德县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11项,市级非遗项目23项。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地区有丰富多样的画像石。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李贵龙观察画像石、考察汉墓,研读了《史记》《汉书》《山海经》等典籍,让石头上的历史有据可查、有典可依。


在李贵龙眼里,汉代画像石是有温度和生命的,从中可以窥见汉代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为了让沉睡在黄土深层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我下决心要在陕北汉代画像石上做细文章,将刻在石头上的精美图案‘翻译’成人人都能看懂的历史故事。”李贵龙说。


经过10多年的潜心研究,李贵龙出版了《绥德汉代画像石》《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等书。这些书被300余所高校的图书馆收藏。


“做事认真,吃苦钻研,才能发掘到文化的精髓。”这句话李贵龙常挂在嘴边。多年来,李贵龙出版了《绥德文化志》《名州手艺人——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密码》等著作。2018年,他与团队通过考察论证,为绥德80多条道路街巷和7座桥梁命名。龙泉路、上郡路、观云桥等道路桥梁的名字既通俗又有内涵,受到当地群众认可。


“近些年,绥德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新增了不少道路与桥梁。”李贵龙告诉记者,受当地民政局邀请,他与团队成员走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根据地理位置、相邻历史文化遗存等要素,经过反复调查讨论,最后才确定了命名方案。


“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李贵龙说,“我将一如既往地下沉乡间,争取采集更多的文化素材。”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文章
最高奖励5000元!2025年美丽长江生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启动 春风漫卷书香气 槐荫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 电影《春风又绿唐崖岸》首映式在咸丰举行 这个“五一”,“趣”勒流! 特发服务去年营收逾28亿 同比增17% “我的铁路风景”跃动钢轨上的文化脉搏 闽清启动“四轮驱动”专项行动 预计本月底贯通!将惠及遵义两县→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