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挤眉弄眼”是调皮还是生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0:21:00
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孩子是不是在故意做怪动作,是不是调皮”?或是“眼睛喉咙不舒服”?事实上,这些“小动作”可能是抽动障碍的表现。据统计,我国约有1000万儿童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抽动障碍,其中Tourette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高达200万。面对这个陌生又常见的疾病,家长们往往充满困惑和焦虑。本文将就平时诊疗过程中家长最常关心的问题进行回答,以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的抽动问题。
一、抽动障碍到底是什么?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疾病,表现为突然、快速、重复、无目的的不自主动作或发声。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控制不住地做某些动作或发出声音,就像我们无法抑制打喷嚏一样。这些表现不是孩子故意搞怪或者调皮,也不是家长教育不当所导致,而是一种需要家长理解和科学干预的健康问题。
二、家长最常关心的问题
1. 我家孩子最近总眨眼、皱鼻子,这是抽动障碍吗?
医生解答:这些确实可能是抽动的表现。抽动可以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眨眼、皱鼻子的情况属于运动抽动,其他常见的运动抽动还包括:咧嘴、点头、耸肩等;而发声抽动则有清嗓子、咳嗽、吸鼻子等声音。如果这些动作每天多次出现、持续超过4周则建议带孩子到儿童神经内科就诊进一步诊断。
2. 孩子有时会突然说脏话,听说这也是抽动的表现,是这样的吗?
医生解答:这可能是复杂性发声抽动的一种表现,称为“秽语症”。但需要区分孩子是故意说脏话还是控制不住地脱口而出。抽动障碍相关的说脏话有这些特点:并非出于愤怒或故意、常伴有其他抽动表现、越是紧张越容易发生,如果这种说脏话的情况持续存在,建议进一步至医院就诊评估是否属于Tourette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
3. 为什么孩子会有抽动?是我们家长做错了什么吗?
医生解答:孩子出现抽动表现并不是家长的错!抽动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大脑“信号失衡”——控制运动的脑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出现信号紊乱;2)遗传因素——抽动障碍有家族聚集性;3)环境诱因——压力、疲劳、感染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4)神经递质异常——多巴胺等化学物质失衡。因此,孩子的抽动不是教养问题,也不是孩子故意捣乱。
4. 抽动会影响孩子智力吗?会越来越严重吗?
医生解答:抽动并不影响孩子智力,抽动障碍的自然病程会呈现时轻时重这样一个波动性的表现,所以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一个逐渐严重的过程,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往往会自发减轻,并且约50%患儿青春期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因此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抽动障碍的预后良好,他妈长大后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5.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做“怪动作”,该怎么帮助他?
医生解答:可以通过以下这些办法帮助孩子:1)不要刻意回避抽动的问题,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让孩子正确面对抽动的情况;2)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提升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3)与老师沟通,避免孩子因为抽动表现受到惩罚,老师也可帮助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嘲笑、孤立有抽动障碍的孩子;4)如孩子仍然情绪问题很明显可进一步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6. 去医院的话需要做哪些检查?脑电图、核磁共振要做吗?
医生解答:抽动障碍主要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也就是医生通过症状观察和问诊进行初步诊断,但因为抽障碍没有生物学上的诊断标准,因此临床上需要排除一些其他的因素引起的类似于抽动的表现,例如癫痫、肝豆状核变性、风湿性舞蹈病等。所以常规检查可能包括:ASO、类风湿因子、铜蓝蛋白、脑电图等,具体则由接诊医生根据孩子不同的表现决定进行哪些检查。
7. 孩子得了抽动障碍必需要吃药吗?药物副作用大吗?
医生解答:对于没有影响到孩子生活、学习、社交的轻度抽动以观察和心理行为干预为主,而那些影响到孩子生活、学习、社交的中重度抽动则需要考虑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药物包括硫必利、阿立哌唑等西药和一些中成药,但具体是否需要用药以及选择何种药物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并且通常需要1-2年的规范治疗。
8. 如果不愿意让孩子吃药,还有什么治疗方法?
医生解答:非药物治疗对改善孩子的抽动表现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认知行为治疗,如抽动综合行为干预(CBIT);家庭干预,家长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表现,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适当减轻学业压力;中医治疗:如针灸、推拿可能有一定帮助。
9. 孩子除了抽动以外还总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是抽动引起的吗?
医生解答:出现这些情况很可能合并了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约50%-60%抽动患儿可以同时合并ADHD,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开小差,容易发脾气,手脚动个不停等。如果孩子除了出现抽动的表现以外还出现以上一种或多种表现也需要尽早到医院进一步评估。
10. 孩子饮食需要注意什么?能吃巧克力、喝奶茶吗?
医生解答:抽动障碍的孩子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忌口”,但建议尽量避免摄入可能加重抽动的食物,如含咖啡因的咖啡、浓茶、奶茶、巧克力等;精制糖含量较高的糖果、蛋糕以及含人工添加剂较多的一些零食。
三、给家长的建议
1. 记录抽动日记:记录抽动形式、频率、可能的诱因(如考试、家庭冲突)。
2. 家长态度统一:避免过度关注,更不要惩罚抽动行为。
3. 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诊一次,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听取医生专业的治疗建议。
抽动是孩子无法控制的,并不是孩子的“坏习惯”,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家长不需要过度焦虑,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最好的“良药”。如果怀疑孩子有抽动障碍的情况,建议尽早到儿童神经内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科学认识、理性对待,孩子和家长一定能走出抽动的阴霾!
本文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 潘岗
编辑: 钱俣颢
责编: 董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