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艺术重庆①|王觉:传承红岩精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6 17:3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重庆这座城市哪个名词叫得最响、使用得最多?想来想去,当属“红岩”!“红岩”,这个享誉中外、深入人心的名词,唯重庆独有,是重庆乃至全国人民心中一面精神的旗帜。重庆不仅有著名的革命纪念胜地红岩村,有家喻户晓的《红岩》小说,还有七十年来不间断推出精品佳作的《红岩》杂志。说到小说《红岩》和杂志《红岩》,能够在一个时期以绝对的影响力走向全国,这与王觉先生的倾力付出是息息相关的。

王觉1921年8月14日出生在重庆巴县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其父王岳生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由于父亲的进步思想,他从小便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熟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各种革命书籍,年仅十七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他一直在重庆参加地下党活动,积极活跃在大后方的文艺界,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评论文章,积累了丰富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实践经验。为了心中的革命理想,他卖掉祖上田产,出资创办新地出版社,并协助何其芳编辑《抗战文艺》《七月》《希望》等文学刊物,积极地为进步文艺事业作贡献。在重庆解放前夕,重庆的地下党惨遭国民党特务的严重破坏,王觉奉命转移到北方解放区,先后参加了天津、武汉军管会的工作。王觉与川东地下党同志黄友凡(后任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时常在一起畅谈理想、展望未来,他们认为:“为革命,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作为幸存者,将来一定要为党努力工作。”本着这样的信念,在重庆解放时,他跟随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返回重庆,接管了重庆市文教系统工作,继而担任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红岩》杂志主编。在王觉的带领下,重庆的文艺工作重整旗鼓,让重庆的文艺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对重庆文艺界来说,王觉像一支战队的总指挥,率领一批又一批文坛老将和文学新兵向文学高峰攀登。他又像一盏航灯,温暖、照耀并指引着身边每一个文艺工作者不断前行与奋斗。他爱才惜才,与文艺家们亦师亦友,一直潜移默化地扶植和影响着他们。他对青年文艺家关爱有加,唯才是举,尽力给他们提供机会并予以帮助。王觉除了白天忙工作,晚上还夜以继日地在灯下读书、写文章、审查各类剧本、修改各种报告。他为人从不以领导自居,家门随时都敞开着,有登门谈工作的、谈创作的、汇报思想的,甚至有因诉说冤案而来的,来者不拒,都可以在他家吃饭、留宿。他的几个孩子,经常在被窝里睡得舒舒服服的时候,半夜被父母叫醒把床让给客人,家里人却在地板上打地铺。成渝两地很多文艺家在成长期间,都得到过王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王觉亲力亲为的组织、关心、指导和帮助下,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著名长篇小说《红岩》应运出版,为当时的中国青年乃至现在的我们提供了有价值、有革命思想的精神食粮,并由此催生出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一大批在全国影响力极大的文艺精品。

这部小说创作历时数年,王觉不仅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了作者大力支持,还邀请马识途、沙丁等名家协助指导,也积极争取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扶持和帮助,共同对小说创作进行了反复修改和打磨。小说题目几经变动,曾有《地下长城》《地下的烈火》《激流》《红岩朝霞》《红岩巨浪》《红岩破晓》《万山红遍》《嘉陵怒涛》等十多个名字。经反复斟酌,最后王觉与作者一致商定,取名为《红岩》。因为重庆的红岩村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驻地,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也曾在那里居住。用“红岩”给这部小说命名,意味着国统区的人民只有在党的光辉照耀和指引下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才会迎来大西南的解放和革命的伟大胜利。小说《红岩》的出版,激起巨大轰动效应,很快发行到百万册以上,“红岩热”为传承红色基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承红岩精神的火炬,除了《红岩》小说,还有《红岩》杂志,它也是在王觉的创办、主编并经营下成为当时的畅销杂志的,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化魅力不亚于《红岩》小说。七十年前《红岩》杂志的复刊盛况,至今都被老重庆人津津乐道。《红岩》杂志第一期首印6万册,还没出重庆就被销售一空。购书人群在重庆市解放碑的新华书店门口排起了足足五百米的长队,从民权路一直延伸到中华路。后来虽然加急加印了12万册,仍然供不应求。

他抱着帮助和培养年轻作者的赤诚之心,作出在《红岩》第二期首发他帮助、扶持、协助完成的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大胆决定。这回一次性付印发行22万册,尽管人均限购两本,还是销售一空,创下了当年大型文学期刊的奇迹。为何称之为“大胆”,只因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时期,对待和评价这样的文艺作品需要足够的胆识和预见力。王觉作为经历了人生一次次严峻考验、抉择和反复历练的老一辈革命家,敏锐而独到地选择以《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样的破冰之作为《红岩》杂志开篇,胆识不可谓不超人一等。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这篇小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榜首,在全国文艺界产生重大反响,一时间,竟引得北京和八一两家电影制片厂同时将它搬上银幕,在全国是首例。

除此以外,王觉主编的《红岩》杂志还相继推出了彭荆风、高缨、黄济人、叶辛、傅天琳、李元胜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发表了《一双绣花鞋》《达吉和他的父亲》《重庆谈判》《风凛冽》等影响深远的重要文学作品。不少优秀美术家的成名作品,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也是在这本杂志上首发,有王觉的关心和指导。当时,《父亲》要申报赴成都参加四川青年美展。面对这样一幅满脸苦难皱纹的农民头像油画,究竟能不能送上去参展呢?成为摆在市文联领导人王觉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当时有人批评这幅作品“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变化”,面对如此情形,王觉先生不为所动。他冷静地和市美协主席牛文多次探讨,反复交流。经与罗中立多次斟酌,后来《父亲》定稿时在人像左面耳朵上加上一支圆珠笔,用此置入了社会的时代新气息。最终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在王觉的组织带领下,《红岩》杂志与《收获》《当代》《十月》齐名,被全国文艺界誉为“四大名旦”,极大地提升了重庆文艺在全国的地位,极强地增加了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文化分量,极好地让“红岩”精神之花在全国绽放。

如今,提到红岩,人们心中充盈着革命激情,满满的正能量。提到红岩精神,人们总会想到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要经常想一想红岩先烈们的凛然斗志、英雄气概,时刻用坚定理想信念补精神之钙。”王觉作为红岩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就是用这样的坚定信念奠定并开拓了新时代重庆的文艺事业,为重庆文艺事业树立了丰碑。(泥文)

相关文章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严格落实中央巡视工作要求 聚焦突出问题查摆整改 早安重庆 | 田园春色【4月25日】 【理通三迤】在反腐败斗争中塑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集体人格 粤派评论·新大众文艺风 当好公路“外科大夫” 探索制造类人才培养新模式!重庆五所高校成立“育人共同体” 白发还能变黑?这3种情况下有可能→ 滇中新区召开2025年第5次主任办公会议 研究外资招引、科技创新等工作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