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时论|放心才愿消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6 08:1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评论员 张燕
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不灭菌;知名母婴品牌残次料竟被翻新售卖;虾仁加工时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在第43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3·15”晚会像一把利刃,让一众商家长夜无眠、瑟瑟发抖。
让不法商家的“发抖”,正是为了令消费者“心安”。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共筑满意消费”。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提升消费体验,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从海南省省长那句“谁伤海南口碑就砸谁饭碗”到“3·15”晚会将监督之刃对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顽疾,雷霆手段彰显全社会“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的决心。
监督的本质并非制造对立,而是锁定病灶、解决问题。“3·15”晚会是一次“刀刃向内”的机会。今年曝光的种种乱象——食品企业非法添加、危害健康商品流入市场;大众消费品背后隐藏的违规翻新产业链;互联网上盗取个人数据信息的源头;金融消费中隐藏的新型消费骗局等等,直指相关行业存在的消费陷阱和违法侵权行为。对行业来说,这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警醒。
但晚会的意义远不止于曝光。它通过“符号记忆”和“媒体监督”,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消费安全是底线,诚信经营是根本。正如“3·15”晚会导演所言,这一切,都是为了“把大家的美好生活守护好,也把更加诚信、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建设好”,让监督成为优化消费环境的助推器。
共铸诚信,提振消费,不能仅靠一场晚会,政府、企业、消费者要共同编织一张治理之网。当前,消费维权正在从单向度的“打击”转向多方共建的“治理”——当市场监管局织密织牢权益保护网,当商家在“诚信承诺墙”上签名,当人们学会识别层出不穷的消费陷阱,一种新的信任契约正在市场土壤中扎根生长。
一年一度的“3·15”晚会,早已超越单纯的“打假晚会”,成为一次重塑消费生态的契机。只有整顿乱象、切除“病灶”,信任之桥才能重新连接人心。当企业从“避监管”转为“争诚信”,当消费者从“处处小心”变为“大胆放心”,我们终将抵达一个更令人向往的答案:最好的监督,正是让监督变得不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