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方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从基础措施到前沿药物应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0 22:34:00
【查找证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骼代谢性疾病,常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作为骨科医生,我深知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基础营养补充及科学用药,以下将系统梳理相关内容,并重点解析新型药物特立帕肽的应用。
一、骨质疏松的预防:筑牢骨骼健康防线
1.营养摄入:钙与维生素D是基石
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mg,可通过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补充。维生素D则需通过日晒(每日15-30分钟)或膳食(鱼类、蛋黄)获取,必要时可口服补充剂(每日800-1000IU)23。
注意:过量补钙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需根据血钙水平调整。
2.运动干预:增强骨密度与肌肉力量 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和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可刺激骨形成。平衡训练(如太极拳)有助于降低跌倒风险,尤其对老年人至关重要35。
3.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咖啡因及碳酸饮料,减少盐分摄入,以防钙流失。居家环境需防滑、防绊,降低跌倒风险38。
二、骨质疏松的治疗:分层管理与药物选择
1. 基础治疗:钙剂与维生素D
所有患者均需确保钙和维生素D摄入达标,但仅靠二者无法逆转已形成的骨质流失,需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27。
2. 抗骨吸收药物:抑制“骨破坏”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一线用药,可减少破骨细胞活性,疗程通常为3-5年,后进入“药物假期”(需定期评估骨折风险)3。
地舒单抗:针对RANKL的单克隆抗体,需长期使用(推荐10年),停药后需序贯其他药物以防骨密度骤降3。
3. 促骨形成药物:激活“骨重建”
“特立帕肽(Teriparatide)”是当前唯一促进骨形成的生物制剂,其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要点如下:
作用机制:作为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特立帕肽可激活成骨细胞,显著增加骨密度并改善骨微结构,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65%。
适用人群:适用于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女性、男性骨质疏松及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患者,尤其对传统治疗无效或骨折史者效果显著。
用药方案:每日20μg皮下注射,推荐疗程≤24个月,停药后需序贯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以维持疗效。
禁忌与注意事项:禁用于骨肿瘤、高钙血症、妊娠期及青少年;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需监测血钙及肾功能。
4. 联合治疗与个体化策略
双膦酸盐与特立帕肽不宜联用(可能拮抗疗效),但序贯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例如,特立帕肽治疗2年后换用地舒单抗,骨密度可进一步提升37。
三、特立帕肽的临床价值与使用规范
特立帕肽突破了传统抗骨吸收药物的局限性,尤其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其短期强化治疗可快速改善骨质量,但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疗程限制:终身累计使用不超过24个月,避免潜在骨肉瘤风险(动物实验提示,但人类罕见)17。
注射技巧:每日轮换腹部或大腿注射部位,减少局部反应;药物需冷藏(2-8℃),开封后28天内使用完毕27。
多学科管理:治疗期间需内分泌科、骨科联合监测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及影像学变化810。
四、总结:骨质疏松防治需“全程管理”
骨质疏松治疗是一场“马拉松”,需长期坚持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特立帕肽等新型药物为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有力武器,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与疗程。患者应定期复查骨密度(每1-2年),评估骨折风险,动态调整方案。通过科学预防、规范治疗及多学科协作,骨质疏松可防可控,助力患者实现“骨量逆袭”。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孙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