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孙东方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从基础措施到前沿药物应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0 22:34:00    

【查找证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骼代谢性疾病,常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作为骨科医生,我深知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基础营养补充及科学用药,以下将系统梳理相关内容,并重点解析新型药物特立帕肽的应用。

一、骨质疏松的预防:筑牢骨骼健康防线

1.营养摄入:钙与维生素D是基石

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mg,可通过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补充。维生素D则需通过日晒(每日15-30分钟)或膳食(鱼类、蛋黄)获取,必要时可口服补充剂(每日800-1000IU)23。

注意:过量补钙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需根据血钙水平调整。

2.运动干预:增强骨密度与肌肉力量 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和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可刺激骨形成。平衡训练(如太极拳)有助于降低跌倒风险,尤其对老年人至关重要35。

3.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咖啡因及碳酸饮料,减少盐分摄入,以防钙流失。居家环境需防滑、防绊,降低跌倒风险38。

二、骨质疏松的治疗:分层管理与药物选择

1. 基础治疗:钙剂与维生素D

所有患者均需确保钙和维生素D摄入达标,但仅靠二者无法逆转已形成的骨质流失,需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27。

2. 抗骨吸收药物:抑制“骨破坏”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一线用药,可减少破骨细胞活性,疗程通常为3-5年,后进入“药物假期”(需定期评估骨折风险)3。

地舒单抗:针对RANKL的单克隆抗体,需长期使用(推荐10年),停药后需序贯其他药物以防骨密度骤降3。

3. 促骨形成药物:激活“骨重建”

“特立帕肽(Teriparatide)”是当前唯一促进骨形成的生物制剂,其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要点如下:

作用机制:作为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特立帕肽可激活成骨细胞,显著增加骨密度并改善骨微结构,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65%。

适用人群:适用于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女性、男性骨质疏松及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患者,尤其对传统治疗无效或骨折史者效果显著。

用药方案:每日20μg皮下注射,推荐疗程≤24个月,停药后需序贯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以维持疗效。

禁忌与注意事项:禁用于骨肿瘤、高钙血症、妊娠期及青少年;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需监测血钙及肾功能。

4. 联合治疗与个体化策略

双膦酸盐与特立帕肽不宜联用(可能拮抗疗效),但序贯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例如,特立帕肽治疗2年后换用地舒单抗,骨密度可进一步提升37。

三、特立帕肽的临床价值与使用规范

特立帕肽突破了传统抗骨吸收药物的局限性,尤其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其短期强化治疗可快速改善骨质量,但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疗程限制:终身累计使用不超过24个月,避免潜在骨肉瘤风险(动物实验提示,但人类罕见)17。

注射技巧:每日轮换腹部或大腿注射部位,减少局部反应;药物需冷藏(2-8℃),开封后28天内使用完毕27。

多学科管理:治疗期间需内分泌科、骨科联合监测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及影像学变化810。

四、总结:骨质疏松防治需“全程管理”

骨质疏松治疗是一场“马拉松”,需长期坚持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特立帕肽等新型药物为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有力武器,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与疗程。患者应定期复查骨密度(每1-2年),评估骨折风险,动态调整方案。通过科学预防、规范治疗及多学科协作,骨质疏松可防可控,助力患者实现“骨量逆袭”。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孙东方

相关文章
陕西榆林市一院搭建远程门诊系统携手北京天坛医院专家开启神经疾病诊疗新篇章 微信提示租售账号风险 为“试错”兜底!绵阳推出首个“中试”保险方案 大力发展商保年金,如何应对“长寿风险”?业界发声 患者安心、家属放心!湘雅医院正式启动“免陪照护服务” 枣阳市市场监管局召开个体医疗机构药械质量安全培训会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传播!预防HPV除了打疫苗还应定期筛查 【学术聚焦】咸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组队亮相亚太舞台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